[1]魏武故事載令曰:「故陳留太守棗祗,天性忠能。始共舉義兵,周旋征討。後袁紹在冀州,亦貪祗,欲得之。祗深 附託於孤,使領東阿令。呂布之亂,&#x;州皆叛,惟范、東阿完在,由祗以兵據城之力也。後大軍糧乏,得東阿以 繼,祗之功也。及破&#x;巾定許,得賊資業。當興立屯田,時議者皆言當計牛輸穀,佃科以定。施行後,祗白以為 &#x;牛輸穀,大收不增穀,有水旱災除,大不便。反覆來&#x;,孤猶以為當如故,大收不可復改易。祗猶執之,孤不知 所從,使與荀令君議之。時故軍祭酒侯聲云:『科取官牛,為官田計。如祗議,於官便,於客不便。』聲懷此云云, 以疑令君。祗猶自信,據計畫還白,執分田之術。孤乃然之,使為屯田都尉,施設田業。其時&#x;則大收,後遂因 此大田,豐足軍用,摧滅羣逆,克定天下,以隆王室。祗興其功,不幸早沒,追贈以郡,猶未副之。今重思之,祗宜 受封,稽留至今,孤之過也。祗子處中,宜加封爵,以祀祗為不朽之事。」
文士傳曰:祗本姓棘,先人避難,易為棗。孫據,字道&#x;,晉冀州刺史。據子嵩,字臺&#x;,散騎常侍。並有才名,多 所著述。嵩兄腆,字玄方,襄陽太守,亦有文采。
[1]魏書曰:則剛直疾惡,常慕汲黯之為人。
魏略曰:則世為著姓,興平中,三輔亂,飢窮,避難北地。客安定,依富室師亮。亮待遇不足,則慨然歎曰:「天下 會安,當不久爾,必還為此郡守,折庸輩士也。」後與馮翊吉茂等隱於郡南太白山中,以書籍自&#x;。及為安定太 守,而師亮等皆欲逃走。則聞之,豫使人解語,以禮報之。
[2]魏名臣奏載文帝令問雍州刺史張既曰:「試守金城太守蘇則,既有綏民平夷之功,聞又出軍西定湟中,為河西作 聲勢,吾甚嘉之。則之功効,為可加爵邑未邪?封爵重事,故以問卿。密白意,且勿宣露也。」既答曰:「金城郡, 昔為韓遂所見屠&#x;,死喪流亡,或竄戎狄,或陷寇亂,&#x;不滿五百。則到官,&#x;撫彫殘,外鳩離散,今見&#x;千餘。 又梁燒雜種羌,昔與遂同惡,遂斃之後,越出障塞。則前後招懷,歸就郡者三千餘落,皆&#x;以威恩,為官効用。西 平&#x;演等倡造邪謀,則尋出軍,臨其項領,演即歸命送質,破&#x;賊糧。則既有恤民之效,又能和戎狄,盡忠効節。 遭遇聖明,有功必&#x;。若則加爵邑,誠足以勸忠臣,勵風俗也。」
[3]魏略曰:舊儀,侍中親省起居,故俗謂之執虎子。始則同郡吉茂者,是時仕甫&#x;縣令,遷為&#x;散。茂見則,嘲之 曰:「仕進不止執虎子。」則笑曰:「我誠不能效汝蹇蹇驅鹿車馳也。」初,則在金城,聞漢帝禪位,以為崩也,乃發 喪;後聞其在,自以不審,意頗默然。臨&#x;侯植自傷失先帝意,亦怨激而哭。其後文帝出游,追恨臨&#x;,顧謂左 右曰:「人心不同,當我登大位之時,天下有哭者。」時從臣知帝此言,有為而發也,而則以為為己。欲下馬謝。侍 中傅巽目之,乃悟。
孫盛曰:夫士不事其所非,不非其所事,趣舍出處,而豈徒哉!則既策名新朝,委質異代,而方懷二心生忿,欲奮 爽言,豈大雅君子去就之分哉?詩云:「士也罔極,二三其德。」士之二三,猶喪妃偶,況人臣乎?
[4]愉字休豫,&#x;位太常光祿大夫,見晉百官名。山濤&#x;事稱愉忠篤有智意。
臣松之案愉子紹,字世嗣,為&#x;王師。石崇妻,紹之女兄也。紹有詩在金谷集。紹弟慎,左衞將軍。
[1]傅子曰:畿,漢御史大夫杜延年之後。延年父周,自南陽徙茂陵,延年徙杜陵,子孫世居焉。
[2]傅子曰:畿自荊州還,後至許,見侍中耿紀,語終夜。尚書令荀彧與紀比屋,夜聞畿言,異之,旦遣人謂紀曰:「有 國士而不進,何以居位?」既見畿,知之如舊相識者,遂進畿於朝。
[3]魏略曰:畿少有大志。在荊州數&#x;,繼母亡後,以三輔開通,負其母喪北歸。道為賊所劫略,&#x;人奔走,畿獨不 去。賊射之,畿請賊曰:「卿欲得財耳,今我無物,用射我何為邪?」賊乃止。畿到&#x;里,京兆尹張時,河東人也, 與畿有舊,署為功曹。嘗嫌其闊達,不助留意於諸事,言此家疏誕,不中功曹也。畿竊云:「不中功曹,中河東守 也。」
[4]傅子曰:彧稱畿勇足以當大難,智能應變,其可試之。
[5]魏略曰:初,畿與衞固少相狎侮,固嘗輕畿。畿嘗與固博而爭道,畿嘗謂固曰:「仲堅,我今作河東也。」固&#x;衣罵 之。及畿之官,而固為郡功曹。張時故任京兆。畿迎司隸,與時會華陰,時、畿相見,於儀當各持版。時歎曰: 「昨日功曹,今為郡將也!」
[6]傅子曰:先云:「既欲為虎而惡食人肉,失所以為虎矣。今不殺,必為後患。」
[7]魏略曰:博士樂詳,由畿而升。至今河東特多儒者,則畿之由矣。
[8]杜氏新書曰:平虜將軍劉勳,為太祖所親,貴震朝廷。嘗從畿求大棗,畿拒以他故。後勳伏法,太祖得其書,歎 曰:「杜畿可謂『不媚於竈』者也。」稱畿功美,以下州郡,曰:「昔仲尼之於顏子,&#x;言不能不歎,既情愛發中,又宜 率馬以驥。今吾亦冀&#x;人仰高山,慕景行也。」
[9]魏略曰:初畿在郡,被書&#x;寡婦。是時他郡或有已自相配嫁,依書皆&#x;奪,啼哭道路。畿但取寡者,故所送少; 及趙儼代畿而所送多。文帝問畿:「前君所送何少,今何多也?」畿對曰:「臣前所&#x;皆亡者妻,今儼送生人婦 也。」帝及左右顧而失色。
[10]魏氏春秋曰:初,畿嘗見童子謂之曰:「司命使我召子。」畿固請之,童子曰:「今將為君求相代者。君其慎勿 言!」言卒,忽然不見。至此二十年矣,畿乃言之。其日而卒,時年六十二。
[11]韋昭國語注稱毛詩傳曰:「冥,契六世孫也,為夏水官,勤於其職而死於水。稷、周棄也,勤播百穀,死於黑水之 山。」
[12]傅子曰:畿與太僕李恢、東安太守郭智有好。恢子豐交結英儁,以才智顯於天下。智子沖有&#x;實而無外觀,州里 弗稱也。畿為尚書僕射,二人各脩子孫禮見畿。既退,畿歎曰:「孝懿無子;非徒無子,殆將無家。君謀為不死 也,其子足繼其業。」時人皆以畿為誤。恢死後,豐為中書令,父子兄弟皆誅;冲為代郡太守,卒繼父業;世乃 服畿知人。
魏略曰李豐父名義,與此不同,義蓋恢之別名也。
[13]杜氏新書曰:恕少與馮翊李豐&#x;為父任,總角相善。及各成人,豐砥礪名行以要世譽,而恕誕節直意,與豐殊趣。 豐竟馳名一時,京師之士多為之游&#x;。而當路者或以豐名過其實,而恕被褐懷玉也。由此為豐所不善。恕亦任 其自然,不力行以合時。豐以顯仕朝廷,恕猶居家自若。明帝以恕大臣子,擢拜散騎侍郎,數月,轉補&#x;門侍 郎。
[14]世語曰:昭字子展,東平人。長子巽,字長悌,為相國掾,有寵於司馬文王。次子安,字仲悌,與&#x;康善,與康&#x;被 誅。次子粹,字季悌,河南尹。粹子預,字景虞,御史中丞。
[15]杜氏新書曰:時李豐為常侍,&#x;門郎袁侃見轉為吏部郎,荀&#x;出為東郡太守,三人皆恕之同班友善。
[16]臣松之案大將軍,司馬宣王也。晉書云:「宣王第五弟,名通,為司隸從事。」疑恕所云狂悖者。通子順,封龍陽亭 侯。晉初受禪,以不達天命,守節不移,削爵土,徙武威。
[17]魏略曰:恕在弘農,寬和有惠愛。及遷,以孟康代恕為弘農。康字公休,安平人。&#x;初中,以於郭后有外屬,并受 九親賜拜,遂轉為散騎侍郎。是時,散騎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選,而康獨&#x;妃&#x;雜在其間,故于時皆共輕之,號為 阿九。康既(無)才敏,因在&#x;官,博讀書傳,後遂有所彈駮,其文義雅而切要,&#x;人乃更加意。正始中,出為弘 農,領典農校尉。康到官,清己奉職,嘉善而矜不能,省息獄訟,&#x;民所欲,因而利之。郡領吏二百餘人,&#x;春遣 休,常四分遣一。事無宿諾,時出案行,皆豫敕督郵平水,不得令屬官遣人探候,修設曲敬。又不欲煩損吏民,常 豫敕吏卒,行各持&#x;,所在自刈馬草,不止亭傳,露宿樹下,又所從常不過十餘人。郡帶道路,其諸過賓客,自非 公法無所出給;若知舊造之,自出於家。康之始拜,&#x;人雖知其有志量,以其未嘗宰牧,不保其能也;而康恩澤 治能乃爾,吏民稱歌焉。嘉平末,從渤海太守&#x;入為中書令,後轉為監。
[18]杜氏新書曰:恕遂去京師,營宜陽一泉塢,因其壘&#x;之固,小大家焉。明帝崩時,人多為恕言者。
[19]杜氏新書曰:喜欲恕折節謝己,諷司馬宋權示之以微意。恕答權書曰:「況示委曲。夫法天下事,以善意相待,無 不致快也;以不善意相待,無不致嫌隙也。而議者言,凡人天性皆不善,不當待以善意,更墮其調中。僕得此 輩,便欲歸蹈滄海乘桴耳,不能自諧在其間也。然以年五十二,不見廢棄,頗亦遭明達君子亮其本心;若不見 亮,使人刳心著地,正與數斤肉相似,何足有所明,故終不自解&#x;。程征北功名宿著,在僕前甚多,有人出征北 乎!若令下官事無大小,咨而後行,則非上司彈繩之意;若咨而不從,又非上下相順之宜。故推一心,任一意, 直而行之耳。殺胡之事,天下謂之是邪,是僕諧也;呼為非邪,僕自受之,無所怨咎。程征北明之亦善,不明之 亦善,諸君子自共為其心耳,不在僕言也。」喜於是遂深文劾恕。
[20]杜氏新書曰:以為人倫之大綱,莫重於君臣;立身之基本,莫大於言行;安上理民,莫精於政法;勝殘去殺,莫 善於用兵。夫禮也者,萬物之體也,萬物皆得其體,無有不善,故謂之體論。
[21]魏略曰:樂詳字文載。少好學,建安初,詳聞公車司馬令南郡謝該善左氏傳,乃從南陽&#x;〔&#x;〕詣〔許,從〕該問疑 難諸要,今左氏樂氏問七十二事,詳所撰也。所問既了而歸&#x;里,時杜畿為太守,亦甚好學,署詳文學祭酒,使教 後進,於是河東學業大興。至&#x;初中,&#x;拜博士。于時太學初立,有博士十餘人,學多褊狹,又不熟悉,略不親 教,備員而已。惟詳五業並授,其或難解,質而不解,詳無慍色,以杖畫地,牽譬引類,至忘寢食,以是獨擅名於遠 近。詳學既精悉,又善推&#x;三五,別受詔與太史典定律&#x;。太和中,轉拜騎都尉。詳學優能少,故&#x;三世,竟不 出為宰守。至正始中,以年老罷歸於舍,本國宗族歸之,門徒數千人。
[22]杜氏新書曰:恕弟理,字務仲。少而機察精要,畿奇之,故名之曰理。年二十一而卒。弟寬,字務叔。清&#x;玄靜, 敏而好古。以名臣門&#x;,少長京師,而篤志博學,&#x;於世務,其意欲探&#x;索隱,由此顯名,當塗之士多交焉。舉孝 廉,除郎中。年四十二而卒。經傳之義,多所論駮,皆草創未就,惟刪集禮記及春秋左氏傳解,今存于世。
預字元凱,司馬宣王女壻。王隱晉書稱預智謀淵博,明於理亂,常稱「德者非所以企及,立功立言,所庶幾也」。 大觀羣典,謂公羊、穀梁,詭辨之言。又非先儒&#x;左氏未究丘明意,而橫以二傳亂之。乃錯綜微言,著春秋左氏 經傳集解,又參考&#x;家,謂之釋例,又作盟會圖、春秋長&#x;,備成一家之學,至老乃成。尚書郎摯虞甚重之,曰: 「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,而左傳遂自孤行;釋例本為傳設,而所發明何但左傳,故亦孤行。」預有大功名於晉室, 位至征南大將軍,開府,封當陽侯,食邑八千&#x;。子錫,字世&#x;,尚書左丞。
晉諸公贊曰:&#x;有器局。預從兄斌,字世將,亦有才望,為&#x;門郎,為趙王倫所枉殺。&#x;子乂,字洪治。少有令 名,為丹陽丞,早卒。阮武者,亦拓落大才也。案阮氏譜:武父諶,字士信,&#x;辟無所就,造三禮圖傳於世。
杜氏新書曰:武字文業,闊達博通,淵雅之士。位止清河太守。武弟炳,字叔文,河南尹。精意醫術,撰藥方一 部。炳子坦,字弘舒,晉太子少傅,平東將軍。坦弟柯,字士度。
荀綽&#x;州記曰:坦出紹伯父,亡,次兄當襲爵,父愛柯,言名傳之,遂承封。時幼小,不能讓,及長悔恨,遂幅巾而 居,後雖出身,未嘗釋也。性純篤閑雅,好禮無違,存心經誥,博學洽聞。選為濮陽王文學,遷領軍長史,喪官。 王衍時為領軍,哭之甚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