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紘字子綱,廣陵人。游學京都[1],還本郡,舉茂才,公府辟,皆不就[2],避難江東。 孫策創業,遂委質焉。表為正議校尉[3],從討丹楊。策身臨行陳,紘諫曰:「夫主將乃籌謨 之所自出,三軍之所&#x;命也,不宜輕&#x;,自敵小寇。願麾下重天授之姿,副四海之望,無令 國&#x;上下危懼。」
建安四年,策遣紘奉章至許宮,留為侍御史。少府孔融等皆與親善[4]。曹公聞策薨,欲因喪伐&#x;。紘諫,以為乘人之喪,既非古義,若其不克,成讎棄好,不如因而厚之。曹公 從其言,即表權為討虜將軍,領會稽太守。曹公欲令紘輔權&#x;附,出紘為會稽東部都尉[5]。
後權以紘為長史,從征合肥[6]。權率輕騎將往突敵,紘諫曰:「夫兵者凶器,戰者危事也。今麾下恃盛壯之氣,忽彊暴之虜,三軍之衆,莫不寒心,雖斬將搴旗,威震敵場,此乃偏 將之任,非主將之宜也。願抑賁、育之勇,懷霸王之計。」權納紘言而止。既還,明年將復 出軍,紘又諫曰:「自古帝王受命之君,雖有皇靈佐於上,文德播於下,亦賴武功以昭其勳。 然而貴於時動,乃後為威耳。今麾下&#x;四百之厄,有扶危之功,宜且隱息師徒,廣開播殖, 任賢使能,務崇寬惠,順天命以行誅,可不勞而定也。」於是遂止不行。紘建計宜出都秣 陵,權從之[7]。令還&#x;迎家,道病卒。臨困,授子靖留牋曰:「自古有國有家者,咸欲脩德政 以比隆盛世,至於其治,多不馨香。非無忠臣賢佐,闇於治體也,由主不勝其情,弗能用耳。 夫人情憚難而趨易,好同而惡異,與治道相反。傳曰『從善如登,從惡如崩』,言善之難也。 人君承奕世之基,據自然之勢,操八柄之威,甘易同之歡[8],無假取於人;而忠臣挾難進 之術,吐逆耳之言,其不合也,不亦宜乎!(雖) 〔離〕則有釁,巧辯&#x;閒,眩於小忠,戀於恩愛, 賢愚雜錯,長幼失敍,其所由來,情亂之也。故明君悟之,求賢如飢&#x;,受諫而不厭,抑情 損欲,以義割恩,上無偏謬之授,下無希冀之望。宜加三思,含垢藏疾,以成仁覆之大。」時 年六十卒。權省書流涕。
紘著詩賦銘誄十餘篇[9]。子玄,官至南郡太守、尚書[10]。玄子尚[11],孫晧時為侍郎, 以言語辯捷見知,擢為侍中、中書令。晧使尚鼓琴,尚對曰:「素不能。」敕使學之。後晏言 次&#x;琴之精妙,尚因道「晉平公使師曠作清角,曠言吾君德簿,不足以聽之。」晧意謂尚以 斯&#x;己,不悅。後積他事下獄,皆追以此為詰[12],送建安作船。久之,又就加誅。
初,紘同郡秦松字文表,陳端字子正,並與紘見待於孫策,參與謀謨。各早卒。
嚴畯字曼才,彭城人也。少耽學,善詩、書、三禮,又好&#x;文。避亂江東,與諸葛瑾、&#x; &#x;齊友善。性質直純厚,其於人物,忠告善道,志存補益。張昭進之於孫權,權以為騎都 尉、從事中郎。及橫江將軍魯肅卒,權以畯代肅,督兵萬人,鎮據陸口。衆人咸為畯喜,畯 前後固辭:「樸素書生,不閑軍事,非才而據,咎悔必至。」發言慷慨,至於流涕[1],權乃聽 焉。世嘉其能以實讓。權為&#x;王,及稱尊號,畯嘗為衞尉,使至蜀,蜀相諸葛亮深善之。不 畜祿賜,皆散之親戚知故,家常不充。廣陵劉穎與畯有舊,穎精學家巷,權聞&#x;之,以疾不就。其弟略為零陵太守,卒官,穎往赴喪,權知其詐病,急驛收&#x;。畯亦馳語穎,使還謝權。 權怒廢畯,而穎得免罪。久之,以畯為尚書令,後卒[2]。
畯著孝經傳、潮水論,又與裴玄、張承論管仲、季路,皆傳於世。玄字&#x;&#x;,下&#x;人也, 亦有學行,官至太中大夫。問子欽齊桓、晉文、夷、惠四人優劣,欽答所見,與玄相反覆,各 有文理。欽與太子登游處,登稱其翰采。
程秉字德樞,汝南南頓人也。逮事鄭玄,後避亂交州,與劉熙考論大義,遂博通五經。 士燮命為長史。權聞其名儒,以禮&#x;秉,既到,拜太子太傅。&#x;武四年,權為太子登娉周瑜 女,秉守太常,迎妃於&#x;,權親幸秉船,深見優禮。既還,秉從容進&#x;登曰:「婚姻人倫之始, 王教之基,是以聖王重之,所以率先衆庶,風化天下,故詩美關雎,以為稱首。願太子尊禮 教於閨房,存周南之所詠,則道化隆於上,頌聲作於下矣。」登笑曰:「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, 誠所賴於傅君也。」
病卒官。著周易摘、尚書駮、論語弼,凡三萬餘言。秉為傅時,率更令河南&#x;崇亦篤學立行云[1]。
闞澤字德潤,會稽山陰人也。家世農夫,至澤好學,居貧無資,常為人傭書,以供紙筆, 所寫既畢,誦讀亦遍。追師論講,究覽羣籍,兼通&#x;數,由是顯名。察孝廉,除錢唐長,遷&#x; 令。孫權為驃騎將軍,辟補西曹掾;及稱尊號,以澤為尚書。嘉禾中,為中書令,加侍中。 赤烏五年,拜太子太傅,領中書如故。
澤以經傳文多,難得盡用,乃斟酌諸家,刊約禮文及諸注&#x;以授二宮,為制行出入及見 賓儀,又著乾象&#x;注以正時日。&#x;朝廷大議,經典所疑,輒諮訪之。以儒學勤勞,封都&#x; 侯。性謙恭篤慎,宮府小吏,呼召對問,皆為抗禮。人有非短,口未嘗及,容貌似不足者, 然所聞少窮。權嘗問:「書傳篇賦,何者為美?」澤欲諷&#x;以明治亂,因對賈誼過秦論最 善,權覽讀焉。初,以呂壹姦罪發聞,有司窮治,奏以大辟,或以為宜加焚裂,用彰元惡。 權以訪澤,澤曰:「盛明之世,不宜復有此刑。」權從之。又諸官司有所患疾,欲增重科防,以檢御臣下,澤&#x;曰「宜依禮、律」,其和而有正,皆此類也[1]。六年冬卒,權痛惜感悼,食不 進者數日。
澤州里先輩丹楊唐固亦修身積學,稱為儒者,著國語、公羊、穀梁傳注,講授常數十人。 權為&#x;王,拜固議郎,自陸遜、張&#x;、駱統等皆拜之。&#x;武四年為尚書僕射,卒[2]。
薛綜字敬文,沛郡竹邑人也[1]。少依族人避地交州,從劉熙學。士燮既附孫權,召綜 為五官中郎〔將〕,除合浦、交阯太守。時交土始開,刺史呂岱率師討伐,綜與&#x;行,越海南 征,及到九真。事畢還都,守謁者僕射。西使張奉於權前列尚書&#x;澤姓名以嘲澤,澤不能 答。綜下行酒,因勸酒曰:「蜀者何也?有犬為獨,無犬為蜀,橫目苟身,虫入其腹。」[2]奉 曰:「不當復列君&#x;邪?」綜應聲曰:「無口為天,有口為&#x;,君臨萬邦,天子之都。」於是&#x;坐喜笑,而奉無以對。其樞機敏捷,皆此類也[3]。
&#x;龍三年,建昌侯慮為鎮軍大將軍,屯半州,以綜為長史,外掌&#x;事,&#x;授書籍。慮卒, 入守賊曹尚書,遷尚書僕射。時公孫淵降而復叛,權盛怒,欲自親征。綜上疏諫曰:「夫帝 王者,萬國之元首,天下之所&#x;命也。是以居則重門&#x;柝以戒不虞,行則清道案節以養威 嚴,蓋所以存萬安之福,鎮四海之心。昔孔子疾時,託乘桴浮海之語,季由斯喜,拒以無所 取才。漢元帝欲御樓船,薛廣德請刎頸以血染車。何則?水火之險至危,非帝王所宜&#x; 也。諺曰:『千金之子,坐不垂堂。』況萬乘之尊乎?今遼東戎貊小國,無城池之固,備禦之 術,器械銖鈍,犬羊無政,往必禽克,誠如明詔。然其方土寒埆,穀稼不殖,民習鞍馬,轉徙 無常。卒聞大軍之至,自度不敵,鳥驚獸駭,長驅奔竄,一人匹馬,不可得見,雖獲空地,守 之無益,此不可一也。加又洪流滉瀁,有成山之難,海行無常,風波難免,倏忽之間,人船異 勢。雖有堯舜之德,智無所施,賁育之勇,力不得設,此不可二也。加以鬱霧冥其上,鹹水蒸其下,善生流腫,轉相&#x;染,凡行海者,稀無斯患,此不可三也。天生神聖,顯以符瑞,當 乘平喪亂,康此民物;嘉祥日集,海&#x;垂定,逆虜凶虐,滅亡在近。中國一平,遼東自斃,但 當拱手以待耳。今乃違必然之圖,尋至危之阻,忽九州之固,肆一朝之忿,既非社稷之重 計,又開闢以來所未嘗有,斯誠羣僚所以傾身側息,食不甘味,寢不安席者也。惟陛下抑雷 霆之威,忍赫斯之怒,遵乘橋之安,遠履冰之險,則臣子賴祉,天下幸甚。」時羣臣多諫,權 遂不行。
正月乙未,權敕綜祝祖不得用常文,綜承詔,卒造文義,信辭粲爛。權曰:「復為兩頭, 使滿三也。」綜復再祝,辭令皆新,&#x;咸稱善。赤烏三年,徙選曹尚書。五年,為太子少傅, 領選職如故[4]。六年春,卒。凡所著詩賦難論數萬言,名曰私載,又定五宗圖述、二京解, 皆傳於世。
子珝,宮至威南將軍,征交阯還,道病死[5]。
珝弟瑩,字道言,初為祕府中書郎,孫休即 位,為散騎中常侍。數年,以病去官。孫晧初,為左執法,遷選曹尚書,及立太子,又領少 傅。建衡三年,晧追歎瑩父綜遺文,且命瑩繼作。瑩獻詩曰:「惟臣之先,昔仕于漢,奕世緜緜,頗&#x;臺觀。&#x;臣父綜,遭時之難,卯金失御,邦家毀亂。適茲樂土,庶存孑遺,天&#x;其 心,東南是歸。厥初流隸,困于蠻垂。大皇開基,恩德遠施。特蒙招命。拯擢泥&#x;,釋放巾 褐,受職剖符。作守合浦,在海之隅,遷入京輦,遂升機樞。枯瘁更榮,&#x;統復紀,自微而 顯,非願之始。亦惟寵遇,心存足止。重&#x;文皇,建號東宮,乃作少傅,光華益隆。明明聖 嗣,至德謙崇,禮遇兼加,惟渥惟豐。哀哀先臣,念竭其忠,洪恩未報,委世以終。嗟臣蔑 賤,惟昆及弟,幸生幸育,託綜遺體。過庭既訓,頑蔽難&#x;。堂構弗克,志存&#x;耕。豈悟聖朝, 仁澤流盈。追&#x;先臣,愍其無成,是濟是拔,被以殊榮。&#x;忝千里,受命南征,旌旗備物,金 革楊聲。及臣斯陋,實闇實微,既顯前軌,人物之機;復傅東宮,繼世荷輝,才不逮先,是忝 是違。乾德博好,文雅是貴,追悼亡臣,冀存遺類。如何愚胤,曾無髣髴!瞻彼舊寵,顧此 頑&#x;,孰能忍&#x;,臣實與居。夙夜反側,克心自論,父子兄弟,累世蒙恩,死惟結草,生誓殺 身,雖則灰隕,無報萬分。」
是&#x;,何定建議鑿聖谿以通江淮,晧令瑩督萬人往,遂以多盤石難施功,罷還,出為武昌左部督。後定被誅,晧追聖谿事,下瑩獄,徙廣州。右國史華覈上疏曰:「臣聞五帝三王 皆立史官,敍&#x;功美,垂之無窮。漢時司馬遷、班固,咸命世大才,所撰精妙,與六經&#x;傳。 大&#x;受命,建國南土。大皇帝末年,命太史令丁孚、郎中項峻始撰&#x;書。孚、峻&#x;非史才, 其所撰作,不足紀&#x;。至少帝時,更差韋曜、周昭、薛瑩、梁廣及臣五人,訪求往事,所共撰 立,備有本末。昭、廣先亡,曜負恩蹈罪,瑩出為將,復以過徙,其書遂委滯,迄今未撰奏。 臣愚淺才劣,適可為瑩等記注而已,若使撰合,必襲孚、峻之跡,懼墜大皇帝之元功,損當世 之盛美。瑩&#x;學既博,文章尤妙,同寮之中,瑩為冠首。今者見吏,雖多經學,記述之才,如 瑩者少,是以&#x;&#x;為國惜之。實欲使卒垂成之功,編於前史之末。奏上之後,退填溝壑,無 所復恨。」晧遂召瑩還,為左國史。頃之,選曹尚書同郡繆&#x;以執意不移,為羣小所疾,左 遷衡陽太守。既拜,又追以職事見詰責,拜表陳謝。因過詣瑩,復為人所白,云&#x;不懼罪, 多將賓客會聚瑩許。乃收&#x;下獄,徙桂陽,瑩還廣州。未至,召瑩還,復職。是時法政多 謬,舉措煩苛,瑩&#x;上便宜,陳緩刑簡役,以濟育百姓,事或施行。遷光祿勳。
天紀四年,晉 軍征晧,晧奉書於司馬&#x;、王渾、王濬請降,其文,瑩所造也。瑩既至洛陽,特先見敍,為散 騎常侍,答問處當,皆有條理[6]。太康三年卒。著書八篇,名曰新議[7]。
評曰:張紘文理意正,為世令器,孫策待之亞於張昭,誠有以也。嚴、程、&#x;生,一時儒 林也。至畯辭榮濟舊,不亦長者乎!薛綜學識規納,為&#x;良臣。及瑩纂蹈,允有先風,然於 暴酷之朝,&#x;登顯列,君子殆諸。